产品质量控制需要高端把关
食品工业
效益利税明显提高出口创汇不断增长
食品工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特别是近年来食品工业迅猛发展,食品产值以平均每年20%左右的速度大幅增长,2003年销售额超过万亿元。食品企业效益和利税明显提高,2003年的利税总额超过2000亿元,利润总额达500多亿元。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出口创汇不断增长,2003年实现贸易顺差数10亿美元。
龙头力量
产品规格档次提升居民营养供给达标
目前食品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又具有相当出口竞争能力的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食品总产量持续增长,肉类、谷物、水果、禽蛋等六大类食品总量居世界第一,人均肉类占有量已近50公斤。在食品供给数量总体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大力调整食品产业结构,不断丰富和提高食品的质量、档次、品种和功能,使城乡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居民基本达到了营养供给标准。同时,名优企业和产品得到迅速发展,培育产生了一批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优、市场占有率高、企业效益好的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企业,形成了我国食品工业的龙头力量。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国家质检总局每年组织全国质量技术监督系统对百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督检查,根据近年来的抽查结果来看,一些食品的全国平均合格率有了明显提高,大型企业生产的食品合格率达到90%以上。同时,生物毒素、添加剂、农兽药残等食品污染危害得到了积极遏制,一些有害物质残留的平均超标率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
质量缺陷
生产集约化程度低市场准入门槛加高
但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工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还不尽合理,食品工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食品生产的集中度普遍不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我国食品企业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数量众多,占很大比例。2002和2003连续两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全系统力量对全国生产米、面、油、酱油、醋、肉制品、奶制品、调味品、茶叶、饮料、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糖、罐头、膨化食品等15大类10万家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质量监督抽查,其中10人以下的小作坊占70%,这是造成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自2002年7月开始,国家质检总局首先对米、面、油、酱油、醋等5类食品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并制定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每类食品相应的技术法规。2003年底基本完成了这5类食品的市场准入工作,共向22328家企业发放24051张生产许可证,从2004年1月1日开始无证查处,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的5类食品不得生产销售。在5类食品实施的基础上,2003年开始部署全国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实施这项制度,目前已向全国1105家企业发放1281张生产许可证,将于2004年底基本完成。
按照国家标准分类,食品共28类,目前已对15大类食品全面实施了这项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对挂面、糖果、果脯蜜饯等其余13类食品实施这项制度,正在着手制定技术法规,将于今年开始启动实施。
加强监管
肉奶儿童食品作重点建立食品标准新体系
据悉,针对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上做出重大部署:
———继续把肉制品、奶制品、儿童食品等作为重点产品,把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作为重点区域,把小企业、小作坊和个体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无工商营业执照、无生产许可证的生产行为,对不具备条件的生产企业坚决予以取缔。严厉打击生产假冒伪劣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落实辖区执法打假责任制,切实做到对假冒伪劣食品生产活动的早发现、早打击、早控制。
———按照法律规定,企业法人是食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企业制售假冒伪劣和不合格食品要依法承担行政和法律责任。同时,坚持打假治劣与扶优扶强两手抓,积极发挥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原产地域保护等扶优扶强措施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宣传优质食品、优良品牌和优秀企业,引导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觉提高食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
———加大食品安全标准清理力度,尽快形成重点突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定位准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互协调,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相配套的食品标准新体系。进一步加大食品卫生标准的制修订力度,重点制定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污染物、有害微生物和生物毒素等对人身健康构成危害的限量要求。进一步加大技术装备投入,完备检验手段,加强人员培训,大力提升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尽快建设形成以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龙头,以省级和中心城市检验机构为骨干,以市(地)和县级检验机构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为加强食品监管、引导食品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