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 中国原料药产业积极构建国际竞争力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在全球医药产业链重构的浪潮中,原料药产业迎来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球原料药供应大国,中国如何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构建可持续的全球竞争力,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
近日,在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Informa Markets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CPHI China 2025)期间举办的“2025CPHI原料药国际化沙龙”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原料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认为,以创新提高技术壁垒,以全球合作拓展产业新空间,或将成为中国原料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双轮驱动。
出口表现亮眼,但挑战仍存
原料药作为医药工业的基础产业,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凭借长期政策支持和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技术能力,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近年来,我国原料药出口依旧保持了较好的态势。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15—2024年,我国原料药出口额从235.5亿美元增至429.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7.7%;同期原料药出口数量也保持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9.0%。今年以来,我国原料药外贸稳中有增的态势有所延续。2025年1—5月,我国西药原料药进出口总额达234.13亿美元,同比增长8.31%。其中出口额为185.19亿美元,同比增长4.98%。
“原料药作为中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中的‘压舱石’,在波动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中展现出不可或缺性以及强劲的产业韧性。”医保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指出。她同时强调,我国原料药国际化进程仍需面临全球供应链重构、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等挑战。
当前,美国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是需要持续关注的挑战。与会专家指出,这种政策波动可能会给部分依赖对美出口的企业带来局部压力。
此外,印度市场对中国原料药出口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印度作为全球第三大原料药进口国,其68.8%的原料药进口来自中国;另一方面,作为全球第二大原料药出口国,印度又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据悉,印度通过PLI(生产关联激励)计划支持53种原料药本地化生产,截至2025年3月,38种关键原料药已落地印度本土。国药国际医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宏伟认为,这可能对部分中国原料药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形成一定挤压。与此同时,印度对海外原料药企业的注册管理日趋严格,审批周期延长,也进一步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出口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长期深耕欧美市场,印度在欧美市场具有相对完善的注册资质,并且积累了稳定的渠道资源和客户基础;其在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特色原料药领域已占据一定国际市场份额等,均对我国原料药出口到欧美形成竞争压力。
此外,我国原料药产业自身结构性产能过剩所引发的“价格内卷”,也正在进一步缩小行业利润空间。
科睿唯安中国生命与健康事业部资深顾问曾亚莉指出,国内企业长期聚焦维生素类、抗生素类、激素类和解热镇痛类传统领域,导致部分品种已出现供应饱和、竞争白热化的现象,利润空间持续被压缩。
“与之对应的是,当前我国企业在一些技术壁垒高的特色原料药领域存在缺位。”曾亚莉表示,这些高附加值领域有望成为我国原料药打开国际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以创新与合作迈向高质量国际化
显然,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转型,我国原料药产业升级的需求十分迫切。
“原料药的竞争应跳出成本比拼,技术壁垒是立足国际市场的根本。”浙江车头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车头制药)董事长陈恬强调。他认为,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力度,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升原料药产能、特殊规格和稳定性,以满足国际市场对高质量原料药的需求。
据悉,车头制药持续创新工艺,在疱疹病毒药物领域全面布局。目前,该公司85%以上的原料药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市场,并且通过技术提升在抗病毒类和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细分领域建立了稳固的竞争优势。
除了以技术提高壁垒外,加快特色原料药的研发,也是构建差异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之一。据科睿唯安预测,未来五年,肿瘤、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用药将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增长最快的领域。曾亚莉建议,我国原料药企业应重点关注这些高增长领域,在创新药专利到期前完成技术和产能储备,以持续为医药创新提供核心支撑。
此外,面对关税波动、印度本地化政策等外部挑战,专家认为,“降低单一市场依赖,积极开拓多元市场”也成为“破局”的关键。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25年1—5月,我国对“一带一路”市场原料药出口77.5亿美元,同比增长4.2%。“这反映出东南亚、中东北非、拉美等新兴市场巨大的市场潜力。”医保商会西药部主任助理李辉指出。
他建议我国原料药企业应当避免对单一品种、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将“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纳入战略布局。“企业可以通过注册准入、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构建更加均衡的全球化销售网络,分散经营风险。”李辉表示。
面对中印原料药的竞争关系,史宏伟认为,中国原料药产业整体生产成本比印度低20%~30%,这是短期内我国原料药无法被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他建议,企业需要突破传统贸易思维,从单一的产品贸易转向产业链深度合作,如向印度企业供应关键中间体并联合开发特色原料药,或与当地制剂企业共建生产基地共享产能等,将“竞争”变为“竞合”。
史宏伟解释道:“这种深度合作既能有效应对印度本土化政策带来的挑战,又能稳定市场份额,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当前,我国原料药国际化发展正处在从“量”到“质”的关键转型期。期待我国原料药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持续提升国际竞争力,向高价值领域稳步跃升。(常锐博)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